网络安全 频道

运营商封杀共享ADSL账号,治标不治本

    一台路由器、几根网线、一个ADSL包月宽带账号,家里的几台计算机就可以实现同时上网了,这也许是最近几年许多家庭所采用的上网模式。但如今,这样的上网可能随时会遭到网络运营商的封杀。

    近日,有关中国网络运营商封杀ADSL路由器的传闻日益鼎盛,有些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网络运营商近期将开展路由器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现共享ADSL的现象,“格杀勿论”,甚至还有些用户“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家的路由器已经受到了限速甚至封杀的处罚。那么,网络运营商这样封杀共享ADSL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毫无疑问,网络运营商们这样“简单+粗暴”地封杀共享ADSL账号是没有任何道理可循的,甚至可以将运营商们的这种做法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霸王条款”。但笔者认为,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这样做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的骨干通信网络已经到了一种非常危险的地步,如果任由网络负荷随意地增加,而运营商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那么,骨干通信网络早晚有一天会不堪重负的。

    不可否认,网络运营商的这种封杀做法是一种彻彻底底的“霸王条款”。从商品学的角度看,ADSL账号就如同任何一件普通的商品一样,试问如果某一个人从饭店里买了一盘菜,这盘菜是自己吃,还是和别人一起吃,饭店难道有权利干涉吗?同样,用户购买了ADSL账号,就理应获得了它的使用权和支配权,不管怎么使用这个账号,都不算是违法的。网络运营商的封杀已经超出了自己应有的权力范围,因此,如果用户自己的ADSL账号受到了网络运营商的封杀,那么用户完全有理由通过正当渠道寻求权益上的保护。

    但是,从网络运营商的角度来看,他们这种封杀的做法真的是迫不得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下载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将网络下载的速度提高到一个极限速度。而中国的电信网络本身并不具备允许每一个用户都同时使用极限速度进行下载,一旦网络负载超过了一个限度,整个电信网络的生存性、可靠性,甚至可用性都会大幅度下降。对于网络的管理者,即各大网络运营商来说,他们是没有权利,更是没有办法来制止用户使用诸如BT、点对点等一些下载软件进行下载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用户和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接口,即网络使用权限方面上下功夫,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运营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封杀共享ADSL账号的原因,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将网络负载容量压缩到一个可以忍受的程度。

    笔者的一个朋友在中国电信工作,他经常抱怨中国电信的网络上承载了太多的BT下载、点对点下载之类的内容,这些让中国电信的网络苦不堪言。笔者所在的大学前几天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统计,即统计某一天24小时的校园网负载情况。通过最后的统计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到,除了在凌晨0点到早上7点,其他的时间段整个网络负载率达到了90%以上,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如果仅仅是浏览网络、QQ聊天的话,是绝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唯一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太多的人使用BT下载。

    有的人可以认为,既然是由于网络的原因,那为什么运营商不积极地对网络进行扩容呢?的确,这绝对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真正熟悉电信网络规划的人很清楚,实际上,中国骨干网络中的扩容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综合很多的因素才能实施,更何况,无论是中国电信还是中国网通,他们所采用的都是一种滚动规划的方法,即每年年初都要做一次全年的规划方案,网络建设部门将根据这套方案进行网络的扩容和扩建。虽然网络规划人员在制定规划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未来网络的发展状况,但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互联网上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给整个网络状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肯定是不希望运营商如此简单粗暴地侵犯自己的权益,而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又不希望放任网络这样无序地发展下去,难道就没有一种好的解决方法来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要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扩容、扩建只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目前的网络结构、网络容量进行合理的优化。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目前中国通信网络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发达地区,人口众多,网络负载不堪重负,而欠发达地区,人口稀疏,网络具有丰富的可用资源,如果通过一些优化和协调的方法,平衡两者之间的流量,让整个网络负载更加均衡,可以进一步提高通信网络的运行效率。因此,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优化目前网络结构和网络容量,要比简单地封杀用户账号更具有“人情味”,而且,所得到的实际效果也更好。

    其次,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就如同一个虚拟的社会,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维护,互联网也不例外。在现实社会中,为了解决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政府部门曾经号召过每个司机少开一天车,那么,在互联网中,我们同样可以呼吁网民少用BT,少用那些点对点下载工具,还互联网一片宽松的环境。

http://www.cnxhacker.com/Article/news/trade/200611/6526.html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