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7年10月,美国,世界上第一例计算机病毒(Brian)被发现,从此,反病毒技术与病毒技术展开了对抗,而随着病毒的日夜成疯,杀毒软件市场的顾此失彼杀招无力,安全类软件不断被病毒破坏、自动关闭等情况的出现, 因此导致硬件杀毒应运而生,同时也让用户明白了反病毒技术一直出现在病毒技术之后。
病毒破坏力
如今病毒的强力破坏以导致杀毒软件无力,自身难保,就象去年盛行的“熊猫烧香”以及前一段时间流行的AV终结者,都针对性地先停止被感染电脑中的杀毒软件运行,然后为所欲为的破坏系统,并以此为据点,大面积感染。虽然各家反病毒厂商都具有一定的技术专长,然而由于在技术上形不成联盟模式,导至单家技术专长很难应对病毒的发展,反病毒领域势为了扩大销售市场反而形成内讧。那么计算机病毒事件频繁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软硬比拼
由于杀软都要占用硬盘空间,有的几十兆多达几百兆,占用电脑资源相对也较大,电脑也因此会变慢,而且有些杀毒软件安装后御载还十分麻烦,甚至御载不干净,注册更是某些杀毒软件的必行之事,早期的硬件防毒产品,是采用防病毒卡进行病毒的防御,但从1990年使用到了1994年就淡出市场,后来市面上出现了,硬盘还原卡等,利用电脑重启后自动还原系统功能达到防毒效果,但对于个人电脑来说相对麻烦。而软件杀毒的兴起是从1994年后开始渐渐形成规模,从而大规模发展。当时比较有名的是南京信源的HDGuard(硬盘守护)、信源VRV杀毒和KV100、KILL杀病毒软件,但是这一阶段的杀毒软件不能实时抵挡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病毒。后来出现了瑞星、KV、金山等,但都是在不断升级版本与病毒库,在技术上增强了主动防御功能,而病毒库的升级却依然是在病毒出现之后。
而造成杀毒软件被破坏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反病毒技术总是在病毒出现之后;另一方面,反病毒软件自身保护无力,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于电脑中,它的安全性是与电脑里其它软件及文件是相同的,因此,新出现的病毒就会象破坏其它软件、文件一样来破坏杀毒软件。
杀毒U盘强势
该硬件杀毒设备,只需插入到电脑USB插口上,无需任何操作即可起到实时防病毒功能,采用“傻瓜式”操作的原则,占用系统资源少,并且由于设备是“只读”属性,可以让病毒无法进行读存感染操作,在升级上可以通过网络,采用加密方式升级,具体来说,就是将反病毒功能模块“植入”到芯片,将芯片的驱动进行加密,保留对反病毒模块进行在线升级的“加密升级隧道”,可以有效地清理查杀木马病毒、流氓软件、恶意插件,具有对抗流行病毒的能力,通过对病毒特征的行为特征判断,发现未知病毒。
杀毒未来之路
虽然有关专家指出,这种采用“硬件芯”的反病毒硬件一经大规模上市,将会替代时下流行的反病毒软件。但笔者认为,杀毒服务不是停留在对病毒危害的危言耸听,不是停留在杀毒厂商之间你来我往打“口水战”延误杀机,而是需要靠杀毒厂商联合出手软硬兼施,各展所长方能起到安全与网民同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