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向我们走来
自1999年美国Gartner Group Inc.公司提出协同商务后,协同商务迅速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和应用的热点,许多协同商务的解决方案陆续推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浪潮迅猛向前发展,无论在管理理念、企业应用、技术构架等层面,都在原有的ERP系统的基础上,在纵、横、阔及时间的四维空间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开始了“十五”的进程,制定了“带动”、“促进”、“跨越”的发展方针,明确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战略关系,淡化了成功与失败的争论,以ERP系统为代表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脚踏实地的以“滚雪球”的方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步入“十一五”我国企业信息化应该如何继续发展呢?大政方针业已明确,即“继续坚持”正确有效的十五方针,在具体的发展思路上,业内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明确提出要向“集成”、“协同”方向发展。2005年初,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总体规划专家研讨会上,专家金达仁就提出了我国企业“十一五”信息化总体目标应是协同商务、系统集成和企业创新的建议。协同、集成推动企业创新。
关于“集成”,这是彰显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所在,业界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并且各自都在为提高信息化应用的集成度而做着实际的努力。在理论上已有专著作了论述。在软件上,主要软件公司在平台化、集成化、人性化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开发,能结合企业实际提供具有集成共享、一体化管理、灵活应变的应用解决方案。在企业应用上,许多企业在汲取了“信息孤岛”的经验教训后,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下,对集成应用十分重视并已初步见效。诚然,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应用,除极少数企业外,就整体应用而言,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时间里,还需要在集成应用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
关于“协同”,较为新出,日趋热潮。理论文章,成百上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深度诠释着“协同”。除协同效应、协同学、协同商务外,还提出了管理协同、协同管理、协同系统、沟通协同、需求协同、产品协同、企业协同 、设计协同 、项目协同 、销售协同、运营协同、投资协同、协同应用及协同工具等等不下十余种的协同。近一两年来,协同软件也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协同软件迅速发展态势,被媒体称之为协同软件的“井喷”现象。有文称道企业信息化已出现了财务软件、ERP软件、协同软件 “三分天下”的态势,更有人预言协同软件将弹劾ERP,协同软件有望在2006年成为市场的杀手锏应用。也有文分析协同软件要超越ERP,不易,还面临着人才稀缺与产业间未形成有效协同的两大难题,总体呈现出“理念乱、厂商散”的状态。预计未来,ERP与协同软件的关系,更多的是融合而不是被取代,至少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是如此。协同软件本身也要向着协同化方向发展。的确,目前关于“协同”,还处于理念乱的混沌状态。但无论如何,“协同”正以快速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是人们不可回避、必须面对的事实。
笔者认为,协同并不是子虚乌有的概念炒作,而是协同学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是企业管理理论丛林中茁壮成长的一片青松,是企业信息化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有着原本的科学规律有待我们去认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有待我们共同努力。因此,有必要排除市场炒作误区的影响,认真了解协同的内涵,只有对什么是“协同”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在更加理性的氛围中,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向着“协同”的方向有序发展。
实际上,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弄清协同效应、协同学及协同商务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如何才能达到系统的协同?并且,以企业信息系统为对象,在系统论协同学的指导下,如何构建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应用框架?影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达到“协同”的序参量是什么?能否用合适的案例来具体展示有序的企业信息系统在企业协同商务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等问题,有待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仅是对“协同”的一次初探,抛出的一块砖头。
协同的内涵
这里不去刻意描述协同的定义,拟从下五个侧面来了解协同的内涵。
1、在词语学层面,汉语中“协同”一词具有协作、协助、配合、合作的涵义。人们常说的管理协同就是企业各部门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在英语中,有四个词,一个是cooperete(cooperetion),一个是coordnate(coordnation),一个是collaborate(collaboration),另一个是synergist(synergistic),它们都有协作、合作的相同的涵义,中文都可翻译为“协同”,另一方面,它们还有着不同的内涵,在语义中,第一个词强调的协作、合作的关系,如此事情请协同办理。第二个词强调的是协调,如协同作战。第三个词强调的是共同研究,如老李与老王协同工作,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完了这一部著作。而后者强调的是协和增强、非常好的协和、复合、叠加。如协同增强系数,协同效应曲线等。究其根源,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整体的综合性思维,一个“协同”可以包括十分丰富的含义。而西方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分析的还原性思维,一个“协同”可以分为好几个细微不同的表达方式。当今,在企业管理、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协同都是从西方引进概念,要充分注意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才能对协同内涵有较为准确的理解。
2、在哲学层面,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中,协同就是“和”。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和”字,对“和”的观念的哲学阐述最早见于《国语●郑语》的记载,早在2800多年前,周王朝太史史伯论及周王朝衰落的原因时,就指出是周幽王在政治上的“去和取同”,意思是排斥异己、拒绝不同意见所致。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中他第一次给“和”下了一个定义:“以他平他谓之和”。意思是使不同的事物相互结合、补充、配合、协调和平衡。主张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提出了“和实生物”的本体论的命题。老子也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成和”,说的是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两面气息互相感应,互相激荡,形成了和谐的统一体。宋代哲人张载对“和”的本体意义表达得最为清晰、明确,他在《正蒙●太和》中说道:“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终。” “和”意味着从冲突到融合,从分歧到统一,再到新生事物的产生,事物总是在两相对立的不断的协同融合中,发展到更高的阶段。这是中华传统哲学对“和”的极其深刻的见解。“和”的本体意义,用中华民族的哲学方式,说明了天下万物本质特征,因此,它具有极其普遍的意义,涵盖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真可谓“和”乃天地之道。怎样才能达到“和”呢?一定要有“序”。宋代儒家程颐说道“无序便乖,乖便不和”,序和相须,序是即秩序、规律,是和的前提,和即协同、合作,是序的依归。“和”的理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是中华民族需要继承发扬的民族精神。我们讨论企业管理的“协同”,也可从“和”及“序”的内涵中得到深刻的启迪。
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里,“协同”可以理解为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在影响事物发展的诸多矛盾中,要着力分析和抓住主要矛盾,而促使矛盾的两个方面从对立转化为统一的决定性因素是事物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重新回顾大家熟悉的矛盾论,对我们在这里讨论“协同”也是十分有益的。
3、在企业经济学领域内,首先提出“协同”概念的是被誉为企业战略管理鼻祖的美国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H.Igor .Ansoff),他在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山,经过理论的分析提高,于1965年发表了重要著作《公司战略》。在企业多元化经营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他提出企业战略的四个要素:产品市场范围、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及战略协同。在对企业的收益率与销售收入、产品成本、生产投入的关系进行概念性的分析后,提出了对协同的定义,即“这种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织部分总和的效应,经常被表述为’2+2=5’,我们称这种效应为协同(synergy)。”实际上,他的协同概念指的是协同效应。根据影响投资收益率因素的分析,他把协同类型分为:销售协同、运营协同、投资协同和管理协同。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销售、营运、投资及管理等方面的改进而取得协同效应。他也明确的指出,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协同效应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正如他的预测一样,在上世纪70年第代以后,世界许多企业为了适应新经济的发展,都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企业变革,有的企业取得了正向协同效应而发展壮大,也有许多企业因负向的协同效应而破产倒闭。于是,理论界对安索夫的以协同效应为内核的协同论褒贬不一。出现了“协同之谜”,“协同陷阱”之说。他自己坚持不懈,进行大量的企业变革的实例调查,并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后来于1979年出版了《战略管理》,1984年出版了《植入战略管理》,不仅为企业战略管理学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提供一系列的实践方法和措施,使自己的战略管理主张得以有效贯彻和落实。今天,我们在讨论协同时,不仅要有“2+2=5”的协同效应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在如何获得协同效应的难题上,从安索夫的理论中得到指点。
4、在科学研究的系统学领域,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 Haken)于1971年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以后又相继发表了《高等协同学》、《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等著作,从而创立了协同学(Synergetics)。协同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共同工作。协同学原理认为,一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不在于系统现状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系统离平衡状态有多远,而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即协同作用),在序参量的使役下,产生有序时空结构,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合作和竞争决定着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进程,从而使系统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这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协同学所要研究的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系统论、耗散原理、控制论、自系统、涨落、序参量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协同导致有序,无论是宇观系统、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只要属开放的系统,都以某种条件为前提表现出非平衡的有序结构,都是协同学的涉及内容。协同学起源于赫尔曼.哈肯对产生激光的研究,由于它揭示了一个复杂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共同规律,有着科学的、普遍的实用性,因此,近十几年间,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适应性较强的横断性学科。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绩,而且在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应用也在日益扩大。我们在协同学的引导下,来讨论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协同”,会使我们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协同的本质,使得系统遵循着从无序到有而序循环向上的向前发展。
5、在企业运营管理的领域,美国Gartner Group Inc.公司于1999年提出了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的概念,其涵义是:将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主要通过对与整个商业周期中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企业本身的利益最大化的要求。通过对各个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的整合,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以及提供获利能力。就协同商务概念而言,“协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有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如库存、生产、销售、财务间的协同,这些都需要一些工具来进行协调和统一;另一层含义是指企业内外资源的协同,也即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如客户的需求、供应、生产、采购、交易间的协同。就企业的信息资源而言,不仅要处理结构化的信息,而且要处理非结构化的信息,这两类信息资源的有序协同,才能实现企业协同商务的有效发展。由于Gartner Group Inc.公司在90年代初提出了ERP,在21世纪初又提出了ERPII,因此人们在理解他们提出的协同商务的内涵时,往往直接地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理念、软件及其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企业要实现协同商务,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HR系统、KM系统、CC系统以及协同软件系统,都是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需求,从不同的应用侧面进行协同商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也都要从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不同角度出发,向着协同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相互借鉴、融合,更好的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而不是互相排斥,弹劾的商业市场的炒作。众所周知,ERP的理念在原来的MRPI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的ERP软件主要是处理企业的结构化信息。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理念又有了新的拓展,软件的技术构架与飞速前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几乎保持同步,信息资源的处理在继续完善原有的基础上,也加强了对非结构信息的处理。由于采用了平台化,对象化、中间件、Internet/Intranet 等先进技术,现在新一代ERP系统在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的协同应用,结构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的协同应用等方面,将日益发展完善,会更好的满足企业协同商务个性化的需要。
综上所述,词语的内涵表明了“协同”的语义,哲学的内涵是“协同”的本源,协同学研究了自系统有序“协同”的根基,协同商务描述了企业内外“协同”的应用,而协同效应客观反映了可通过不同方面的协同可能获得的协同效果。因此,为了使我国企业信息化能朝着“集成、协同”的方向健康、理性的发展,有必要在清楚了解“协同”涵义的基础上,在“协同”哲学内涵的指导下,应用协同学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有序的协同应用,来研究企业内外供应链系统如何实现有序的协同商务,从而获得正向的协同效应。
* 絪缊:此词取自于《周易●系辞下》,有相互吸引、附着、结合、感应之意。(E-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