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在瑞星“云安全”系统建立初期,安全行业内部有两种技术路线的争论:是依靠海量服务器、基于搜索引擎技术的“云架构”系统,还是依靠分布在互联网每个角落的用户搭建的“云安全”系统。
“云架构”的思路是,既然用户受到的安全威胁来自互联网,基本局限于网页、邮件、互联网文件这三种途径。那么,把互联网上的这三种东西都标上安全等级,用网页爬虫去搜索网页,发现恶意代码就标上不安全,如果用户企图访问这个网页,我就返回结果阻止。同样,邮件和文件也这样做,理论上可以阻止网络上的所有攻击。
“云安全”的思路是,依靠分布在互联网每个角落的用户,把所有用户都连接起来,其中一个受到攻击,则服务器收到其上传的信息之后,把分析结果返回给网络中的所有端点。这样无论出现多少种网络威胁,只要最初遭到攻击的客户端及时上报信息,则经过服务器的分析处理,返回结果之后,整个网络可以在最短之间内获取对该攻击的免疫能力。
这两种思路,在不考虑硬件处理能力的情况下,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云架构”其实是延续单台计算机防毒的思路,企图以中心服务器建立整个互联网范围内的“病毒特征库”。
由于现在互联网内容爆炸,每天新出现的数据以TB计算,如此巨量的网页、视频、邮件、文件,任何一个商业公司都无法把它们都全部、实时的标明安全等级,并存储在数据库里供用户进行安全查询。这种思路是行不通的。
尽管有很多技术共通,例如大规模并行运算、网页爬虫等技术,在瑞星“云安全”中也有应用,但是,由于安全行业特殊的性质,简单的套用搜索引擎的技术并不适合,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内容在不断的爆炸性的增长,再好的搜索技术也做不到实时汇集更新,在页面信息搜索领域我们可以容许检索到的信息过时,但在反病毒领域,如果提供过时的病毒特征信息则很可能带来严重的误报。
这种思路本质上没有改变防御系统的模式、只不过是更多的利用了网络技术,并不没有发挥互联网共享协作的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