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主要依据三个标准: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对中间目标的控制调节能力;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准确迅速地获取中间目标相关数据资料的能力;相关性是指中间目标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能力。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有重大影响。
1、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影响。首先,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不断改变现金与交易性存款的比率,使货币乘数变得不稳定,虽然货币乘数的改变趋势可以预期,但其改变量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公众对现金的偏好和技术进步状况,这是中央银行不能完全预期和控制的。而一般只有当货币乘数基本稳定或中央银行能预期货币乘数的变动时,央行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因此,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正在削弱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其次,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使各层次货币之间转换更为迅速,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加大,各层次货币之间的界限也将更加模糊,在现实中,我们将越来越难以区分什么是M1,什么是M2,因此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再次,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改变了货币流通速度,使货币流通速度趋于不稳定,进而使货币供应量对利率、物价水平和名义总收入的影响更加不确定,从而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
2、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对利率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影响。首先,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提高了整个货币体系的效率,缩短了中央银行政策传导的时间,市场参与者会对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等干预政策更敏感,从而增加了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可控性。其次,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提高了整个货币体系的电子化水平,中央银行甚至公众都将能更容易得到各种利率资料,从而增强了利率的可测性。再次,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将使利率等价格信号性指标更有效率,质量更高,从而增强了利率的相关性。
综上,与其它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一样,金融创新与货币电子化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等供给总量性中介指标的科学性,而增强了利率等价格信号性中介指标的科学性。这也反映和符合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金融放松管制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形势下,利率等价格信号性指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