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 频道

如何打好“网络战”:进攻未必就是最好的防御

    【IT168 专稿】以布什5年前签署的“国家安全第16号总统令”为肇始,美军已只争朝夕地完成了从《国防战略报告》到网络战部队组建的系统建设。紧随其后,各世界强军的网络战部队也纷纷组建。面对“山雨已来满楼风”的网络战,本文力图探讨在战争条件下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高强度的计算机网络战中,如何确立“积极防御”的指导思想。

  辨析传统战争的攻防关系,探求防御的成本本质

    一部文字记载的战争史,进攻和防御一直作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而存在。从《孙子兵法》中的“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到《李卫公问对》中的“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从《战争论》中的“防御战中不能没有攻击,就像进攻战中不能没有防御一样”,到《战争艺术概论》中的“没有纯粹的进攻,也没有纯粹的防御”;从马克思的“防御战争并不排斥‘战争事变的进程’所要求采取的攻势行动”,到毛泽东的“反攻是一个长过程,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等,所有这些通过实践得出的论断,无不说明进攻和防御之间体现的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单就防御而言,不管战争发生于哪个时代,出现攻防的大致平衡,则意味着防御的辉煌;无论战争形式如何发展,积极防御都更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也许正由于此,积极防御成为古今中外军事家的一个共识:若米尼认为,“积极防御,即同时也要实施突然进攻的防御……无论在战略或战术上,都是有利的”;恩格斯指出,“消极的防御,即使有良好的武器,也必败无疑”;而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则与人民战争思想一起,并成为其伟大军事理论的两大基石。甚至就连向来崇尚进攻的美军,也强调“进攻精神必须贯穿于一切防御作战行动之中”。

    在纯理论研究中,选择进攻还是防御,除了相关于作战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其它条件,其实也还取决于进攻和防御的效费比:当某种新技术、新武器或新思想运用于战争使得效费比发生变化时,一般总会出现攻防之间的更替;因为防御能力的加强而使攻击的成本提高,攻击的收益小于或等于防御的收益时,攻防的大致平衡也就事实上出现了。如:拿破仑时期到一战时期所体现出的进攻的辉煌,是源于近代火器特别是对火炮的机动运用。随后,土木工程技术在防御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攻击的成本不断增加,防御同样表现了一度的辉煌。再后,随着二战中各种大型作战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攻击的效费比显著提高,便再次体现出机械化战争的进攻的辉煌。不难理解,防御的辉煌是以防御与攻击能力的相对平衡为基础的,而攻击的辉煌则在于不断地打破这种平衡。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