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 频道

面对流氓软件 网民齐举“红牌”

    “病毒定论”是否属实?
    从一个IT专业人员的角度上去谈流氓软件,它可以算是:“间谍软件(Spyware)、恶意共享软件(Malicious Shareware)、恶意广告软件(Adware)等的结合体,处在合法商业软件和电脑病毒之间的灰色地带。但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去看待它,我们就认为它是病毒,不折不扣的“黑色软件”,说这番话的依据有四点:

    论据一:系统安家,直至重装
    对于一个系统管理员、或者一个Windows系统的爱好者来说,一个小小的“流氓软件”完全可以卸载掉。至少我的服务器系统由于不允许通过IE游览器上网,不允许安装非服务性软件。面对流行的流氓软件,我的服务器似乎有了天然的免疫能力。但普通的非专业用户,他们面对着满天的“弹出窗口”,只能有胆战心惊的份。

    单位的同事告诉我:“我曾经努力删除过这些‘流氓’,但转眼间就在程序的列表中又发现了他们的踪迹。注册表对我来讲如同天书一样,我实在忍受不了了,你帮我吧系统重装了吧,谢谢!”这一段话说得实实在在,当普通用户无法忍受的时候,管理员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克隆软件重装系统。这个流程和病毒感染后的流程有区别吗?删除了又装上的特点和“自我复制”的病毒行为也相当的吻合,单单这一点而言,很多网管员早已经将他们排为病毒行列了。

    论据二:强行捆绑,和木马同质
    安装或者使用数不清的免费搜索工具、下载软件、播放器时,可谓是流氓软件“天天见”,捆绑共享软件成为了流氓的最爱。这些共享软件的捆绑行为,作为一种能在电脑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用户的电脑上安装“后门程序”的软件,理论上讲应该划分到木马类病毒。另外和间谍软件也无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同样会利用“后门程序”捕获用户的隐私数据和重要信息,将这些信息将被发送给互联网另一端的操纵者(插件的制作者)。甚至于这些“后门程序”一旦被黑客利用,那么互联网就有可能成为了 “僵尸网络”。由于流氓软件在用户系统中存在数量之多,我们也可以将它列为目前网络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论据三:占用系统资源,等于网络蠕虫
    根据《江民发表反流氓软件二次宣言——揭流氓软件十宗罪》第六条“不停地在后台读写键值,删除后反复重新生成,注入线程、进程保护自身不被删除,隐藏自身的行踪,不停地通过网络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大量占用CPU资源以及网络带宽,严重的导致系统死机。”

    有相当多的用户曾是网络蠕虫病毒的受害者。对系统主机而言,郁闷的是用户;对网络而言,郁闷的是管理员。贵如黄金的可用网络带宽,容不下流氓软件的安身之地。就像对待“冲击波病毒”的态度一样,所有的人对流氓软件都是横眉冷对。

    论据四:卸载工具,等于专杀工具
    只有对待恶性病毒爆发,防毒厂商才会推出专杀工具。而针对流氓软件的专业卸载工具,就像某些病毒专杀工具一样多。这一点就不用我们再评论了,对待小偷小摸的我们还会给他机会,对待罪大恶疾的人才会向今天一样,出现了“红色通缉令”。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