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业务方能体现价值
无论是微信认证还是邮件认证,主要还是在提升IT管理效率这个层面体现价值,与业务的关联还不是很紧密。所以客观现实就是,我认为ICG带来的价值很大,但其他人没这样的感觉(反而觉得比在家里上网多了认证的步骤)。所以我也在尝试用ICG干更多的事情,希望能找到一些IT之外能体现价值的地方。
尝试的思路无非是利用数据,这也是大势所在(要么现在包括网康在内的行为管理设备提供商都商量好似的转向BI领域呢)。从产品品类上看,上网行为管理的本质是网络审计,其数据收集存储的能力比其它任何网络设备都强许多。就说ICG吧,它基本把基础架构层面能够收集的东西都收全了,可以给分析提供足够的数据基础。该设备在3W上线测试了一段时间,数据呈现出的很多特点都是定位于互联网的3W咖啡所独有的。不敢说这些数据能高大上到对经营能起辅助决策作用,至少给来3W咖啡的主流消费者做标签画像是没有问题的。
数据分析辅助营销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暂且先放一放。ICG其实已经帮助3W小范围地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困扰厨师长很久的员工餐数量问题。做为追求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企业,3W为员工和孵化器入驻团队提供了一天两顿的高质量员工餐,但按固定数量供餐,有时在办公室的人不多就会浪费,有时在办公室的人很多又不够吃。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厨师长是左右为难,压力山大。
我想到的办法是利用ICG收集的数据和提醒功能去解决问题,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就餐人员与需要进行邮件认证的是同一人群,每天有多少人经过邮件认证在线,大概就有多少人需要就餐。接下来我在ICG上干了这么一件事:厨师长每天两次开伙前半小时,自动整理经过邮件认证且半小时之内存在活动流量的用户,将结果发邮件给厨师长。邮件标题包含活跃用户数,邮件正文则为具体的邮件账户,这样,开通了邮件到达短信提醒的厨师长就能第一时间了解需要就餐的大概人数,控制好供餐的数量。
客观地说,这种方法做不到100%准确,只能说是次优之选。但100%准确的方式,比如谁要吃饭每天提前主动报备,往往又不具备可行性。ICG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情况下,给3W解决员工餐数量问题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参考依据,就是价值的体现。这件事也让我充分理解了为什么说IT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业务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就这么个网康和我都认为微不足道的小功能,高管们一个接一个地发朋友圈感叹之神奇;之前准入认证的测试配置费了那么大劲,对其他人而言却像是透明的……
好吧,既然助力业务才能体现价值,就多在业务层面挖掘挖掘。眼瞅着ICG解决了员工餐数量的问题,我马上又联想到一个新的需求:目前取餐制度是通过刷工卡的形式,体验其实并不是很好(比如没拿到工卡的新员工或者实习生就比较麻烦),并且取餐用的刷卡机只做身份认证,没有历史数据可供参考。ICG既然强在身份认证和数据收集,是不是可以改善取餐环节的功能体验呢?
我的设想是,每次取餐刷特定二维码对应到ICG的认证模块,ICG判断扫码终端是否经过邮件认证,如果是且今天没超过扫码认证次数阈值,则显示“ID+欢迎用餐,”同时更新数据库;如果不是则提示先认证再扫码。这样可以有两个好处,第一是认证体验的加强(还记得之前说过的邮件认证的优点么?),第二是每天的就餐数据可以保留下来,日积月累肯定可以看到一些规律,从而修正就餐人员估算的加权值。当3W规模逐渐扩大,这种方式显然可以产生更大价值。
当然,ICG目前还没有提供这种深度定制化的功能,但我认为未来可以有。认证+数据收集+脚本控制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流程,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对于咖啡馆来说,同样的功能就可以给每个场地租赁客户提供来宾清单(微信认证+扫码入场=活动后生成清单),这对每个客户都是有价值的;如果再和室内定位系统提供的终端位置信息相关联,甚至能知道来宾的实时位置,对之前办过并且将来一定还会继续办的相亲类活动来说,想象空间可就太大了……
值得欣慰的是,网康的工程师认为这个功能的技术实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功能都是现成的,只不过要把它们变得模块化并且可定义。我认为这也是上网行为管理这种产品在企业应用的发展方向,只有丰富数据量和数据种类,并且平台更开放,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定制化的业务需求。当那一天到来时,上网行为管理就不在是为IT服务的基础架构类产品,而是CIO手中提升业务价值的利器了。
期待那一天尽早到来。